中国社会建设主要成就探究
徐家良、孙钰林
[内容提要]社会建设是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可以概括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六大领域。社会建设的成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研究社会建设成就,对中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建设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建设;制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传统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执政理念和发展中心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为1986年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2004年,强调“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2007年,最后归纳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在此之前,曾经出现过“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概念,但真正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概念加以系统阐述的,是在2004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学术界在总结“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建设的概念、理论演变、历史经验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有学者从“大社会”、“小社会”的概念出发,认为对广义的社会建设概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学者从社会建设的主体、人学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演变等视角来思考社会建设问题的。有刊物曾专门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还有对国内外的社会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研究。
这些研究,一方面是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的,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建设的概念、理论发展过程、社会建设主体、社会建设内涵等相关的主题进行了探讨。那么,社会建设发展的脉络到底是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建设成绩,为什么会取得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的成就,论述得不多。
就社会建设研究而言,社会建设的成就研究非常重要,它既是对社会建设具体结果的详细分析,是对粗线条勾勒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有力补充,也是对社会建设趋势进行系统把握,为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鼓舞斗志,激励社会公众为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般而言,对社会内含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对社会建设界定的差异,而且,不同的视角,也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建设判断和衡量标准。目前,对“社会”的定义,有“大”社会和“小”社会之分。对“大”社会的认定,学术界相对较为统一,认为“大”社会建设应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即“四位一体”中的“体”,依此范围边界,整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都是社会建设的成就。但这个范围边界过于宏大与宽泛,使分析的各种因素复杂化,不利于深究其内在的逻辑,从而也失却了研究的相对针对性。
因此,比较具有操作性和简便的方法,就是把社会建设的概念集中于狭义上。学术界狭义的社会建设概念界定相对较为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管理。第二种观点是从体系建设的角度将社会建设界定为社会事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等五大体系的综合。第三种观点强调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制度(体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或者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社会自治组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概括为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卫生事业、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这六个方面。由于学术界所讨论的社会建设的内容,如体系建设、价值整合、社会事业发展等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间接反映,因此,可以将社会建设成就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教育指标
教育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教育指标涉及到诸多的指标,不仅包括教育的不同类型,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这些方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表格1所示,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的数量是在逐渐上升,在进入21世纪之前的各类机构也都有类似的趋势,但是学前教育、小学、初中的数量则在此后出现了降低,这仅从教育领域来看是一个缩减,但是这也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效果。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必然会逐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的发展。此外,还有各方面的内容,如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等。不同的类型和内容,既有量化的部分,也有不可量化的部分,尤其是后者,检测系数难度较大,这与衡量标准有关,如教育观念的更新究竟是
表1 教育机构数量变化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以什么为标准?以教改类论文的发表数量,还是以教改项目的审批和完成情况?同时,不同期刊论文之间是否可以一概而论?不同级别的教改项目之间如何换算?学生素质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方式来加以衡量,是个体素质还是群体素质,是教育部门来评价还是用人单位来评价,是国内评价还是国外评价等,如此问题,都成为定量研究的难点。
年 份 |
普通高等学校 |
高中 |
初中 |
职业中学 |
普通小学 |
特殊教育学校 |
学前教育 |
1978 |
598 |
49215 |
113130 |
|
949323 |
292 |
163952 |
1980 |
675 |
31300 |
87077 |
3314 |
917316 |
292 |
170419 |
1985 |
1016 |
17318 |
75903 |
8070 |
832309 |
375 |
172262 |
1990 |
1075 |
15678 |
71953 |
9164 |
766072 |
746 |
172322 |
1995 |
1054 |
13991 |
67029 |
10147 |
668685 |
1379 |
180438 |
2000 |
1041 |
14564 |
62704 |
8849 |
553622 |
1539 |
175836 |
2005 |
1792 |
16092 |
61885 |
6423 |
366213 |
1593 |
124402 |
2006 |
1867 |
16153 |
60550 |
6100 |
341639 |
1605 |
130495 |
注:职业中学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初中 |
从教育指标中,选取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测量,相对比较合理。一是教育投入指标;二是平均万人中大学生数量。
从投入上看,教育事业经费的变化是比较显著的,图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经费从最初的百亿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8418.8亿元,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74倍,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为3645.2亿元,2005年为210871.0亿元,增长了近58倍。在教育领域,30年来经费增长的绝对数量非常大,而且从增长速度看,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平均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图2显示,这个指标,从1978年到2005年增长了18倍,这种增长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成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结果的一个缩影。


(二)就业指标
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民生之本。相对充分的就业,不仅可以使得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财富,也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从个人的角度说,就业是个人的谋生手段;从经济的角度看,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充分的就业使得各类劳动者可以在合法的环境下获得发展。
就业涉及到许多指标,从定量指标来看,包括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失业率等。从不可定量的指标来看,就业政策是一个重要指标。
就定量指标来看。从有统计资料的1991年,中国就业总人数为58360万人。而到2006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6400万人,其中城镇28310万人,占37.1%,乡村48090万人,占62.9%。1990-2006年,共增加从业人员1165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2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就业政策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为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战略。主要的就业政策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二是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是在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四是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五是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通过再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对象,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建立“三条保障线”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改革开放之初,为规范企业职工行为,1982年国务院发布《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并以此作为规范企业用工政策的依据。199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保障特殊群体的劳动权利和就业权利,列一些条款;1992年通过并于2001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赋予了工会民主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调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职能。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劳动关系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保障。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居民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公布,这是中央为了推动特定群体再就业所发出的最高层次的文件,其中涉及到关于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象的认定和管理、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扶持、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安置富余人员的扶持、对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再就业工作部门责任等方面的内容。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等,这些措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规范劳动时间和条件、搞好劳动培训、享受公共服务、改善社会保障、健全保护机制等方面对农民工就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就业平等和就业倾斜的平台。200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从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立法宗旨,并且指出“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而成为我国就业政策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法律。
(三)收入指标
根据国家经济普查时对收入的定义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 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的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不包括周转性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有货币收入和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会计中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社会建设中,研究收入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收入的产生和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但公正不等于平均主义,公正主要体现在获取收入的机会公正方面。收入政策的原则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具体手段是“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收入政策的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收入指标有很多的方面,其中收入分配是很重要的指标。收入分配制度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一领域的成就按照与人们切身感受的密切程度,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收入分配理念的变化和制度的调整。收入分配理念的变化,从党的文件规定可以略见一斑。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同时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系列的变化,是逐渐的解放生产力的过程,是发展生产力的动力。通过这些收入分配理念的不断更新,激发公众社会建设的热情,调动积极性,开发经济创新和社会创新的资源。
其次,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扶贫,又称反贫困,是政府通过二次分配的过程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推进收入分配向更高效率的帕雷托改进。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与此同时《国家民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科技扶贫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发布。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期间,592个国定贫困县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012万亩,新增公路32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6万公里,解决了5351万人和483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定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4%,年均增长7.5%;工业增加值增长99.3%,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长12.9%;粮食产量增长12.3%,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8元增长到1337元,年均增长12.8%。所有这些指标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5%;对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重新改造和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推广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95%的行政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
再次,区域政策的变化。就区域政策包含的内容和范围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区域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对象,为弥补市场在空间范围配置资源失灵而采取的相应对策的总称。区域政策由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社会政策、区域环境政策、区域政治政策、区域文化政策等。狭义的区域政策就是指区域经济政策。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胡佛认为,“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机会、公平和社会和睦体现出来的.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政策,显然应该有助于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扩大个人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范围、保障收入和避免造成收入悬殊。”区域政策,不仅与区域政策的目标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政策通过不同时期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政策优惠来实现不同地域的收入分配。
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重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类别。
(1)沿海、沿边特区政策。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试办特区的问题。7月15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4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5年2月,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批示指出,这三个经济开放区应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的区域共293个市县(占全国12%),约4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4.4%),2.2亿人口(占全国20%)。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在我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式的格局。1992年,国务院又决定对五个长江沿岸城市,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十三个边境市、县,十一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一方面,增长的速度向对放缓,另一方面,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区域政策也向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中央财政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均体现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
(2)西部大开发政策。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开始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拨出专款,建立西部地区外贸发展促进资金,支持西部地区企业加快发展;2004-200?年安排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专项资金,推动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目前,已经实现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2003年9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有点介绍; 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新振兴提供了基础。就实施效果来看,如表 2表 2所示:自2003年至2007年,东北地区的GDP增速虽然东北三省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GDP增速。
(4)中部崛起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逐渐推进,中部六省区则处于“不是‘东’、‘ 西’”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这种政策困境,中部省区也不断争取,中央也开始为平衡地区间的收入和分配果断决策。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同意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2008年1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2号正式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就实施效果来看,以对外贸易为例,2007年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额151.5亿美元,增长38.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8个百分点,而2006年增长为44%,增速更高。
(四)社会保障指标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到1978年为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高标准、低覆盖的。进入体制内的“国家工作人员”依靠传统的单位体制,享受的是完整的医疗、工伤、养老保险。而且一旦进入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基本不会失业,也就不存在“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以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式出现,国家通过全民就业的方式使每个公民依附于某个单位组织,然后该单位组织代表国家向其成员提供社会保障,国家以财政为各种单位组织兜底并保证其能够长生不死,永远存活。”由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农民及城市未就业者则被排除在保障体制之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民营经济、个体经济不断涌现,国有企业加快改革,传统的单位体制也有较大调整,这些都程度不等地推动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步伐。
从以下几个指标,能够反映出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
(1)失业保险。1986年,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1986年-1993年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初步运行时期。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前,由企业单方缴费,《失业保险条例》调整为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分别缴费,财政予以补贴。1993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待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责、罚则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入正常运行时期。1999年1月,国务院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体系的确立。
(2)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最早始于部队系统,1989年民政部发布《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是改革开放后对工伤认定的最早政策,其中内容列几条。1996年10月,劳动部制定《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什么作出规定,这是工伤保险初步发展的标志。2003年4月,国务院发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什么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正式确立。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工伤保险范围扩大到了农民工,这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重大进步。
(3)医疗保险。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揭开了医疗保险的序幕,对什么作出了规定;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工作的通知》,则将医疗保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实施关闭破产的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的企业退休人员等; 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医疗保险推广到了农村地区。
(4) 养老保险。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和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等方面作出决定,这些措施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成熟。
(5) 生育保险。1994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什么内容,由此确立了生育保险的基本政策,随后,各省地市都因地制宜的发布了15项地方性的生育保险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生育保险的中央、省、市三级政策体系。
(6)社会保障基金成立。2000年8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2001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投资收益和股权资产等几个方面。
表 3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表
年 份 |
失 业 保 险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工伤保险 |
年末参加生育 |
年末参保 |
全年发放失业 |
全年发放 |
年末参保 |
年末参保 |
年末参保 |
年末享受工伤 |
保险人数 |
人 数 |
保险金人数 |
失业保险金 |
职工人数 |
退休人员 |
人 数 |
待遇的人数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万元)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
1994 |
7968.0 |
196.5 |
50755 |
374.6 |
25.7 |
1822.1 |
5.8 |
915.9 |
1995 |
8238.0 |
261.3 |
81964 |
702.6 |
43.3 |
2614.8 |
7.1 |
1500.2 |
1996 |
8333.1 |
330.8 |
138704 |
791.2 |
64.5 |
3102.6 |
10.1 |
2015.6 |
1997 |
7961.4 |
319.0 |
186780 |
1588.9 |
173.1 |
3507.8 |
12.5 |
2485.9 |
1998 |
7927.9 |
158.1 |
203907 |
1508.7 |
369.0 |
3781.3 |
15.3 |
2776.7 |
1999 |
9852.0 |
271.4 |
318722 |
1509.4 |
555.9 |
3912.3 |
15.1 |
2929.8 |
2000 |
10408.4 |
329.7 |
561984 |
2862.8 |
924.2 |
4350.3 |
18.8 |
3001.6 |
2001 |
10354.6 |
468.5 |
832563 |
5470.7 |
1815.2 |
4345.3 |
18.7 |
3455.1 |
2002 |
10181.6 |
657.0 |
1167736 |
6925.8 |
2475.4 |
4405.6 |
26.5 |
3488.2 |
2003 |
10372.4 |
741.6 |
1334448 |
7974.9 |
2926.8 |
4574.8 |
32.9 |
3655.4 |
2004 |
10583.9 |
753.5 |
1374983 |
9044.4 |
3359.2 |
6845.2 |
51.9 |
4383.8 |
2005 |
10647.7 |
677.8 |
1323767 |
10021.7 |
3761.2 |
8478.0 |
65.1 |
5408.5 |
2006 |
11186.6 |
598.1 |
1257582 |
11580.3 |
4151.5 |
10268.5 |
77.8 |
6458.9 |
(五)卫生事业指标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和人民用药质量。卫生事业的衡量标准有很多,如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卫生网络的普及和完善,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等。但物有主次,事有本末。卫生机构是卫生事业的载体,是最直接反映卫生事业发展程度的标志。从这个指标上看,从有统计数据的1980年开始,卫生机构的数量一直是呈上升趋势,即使在2002年后出现了下降,也是由于统计口径发生了一些变化。

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样也体现在疾病控制工作的力度和成绩。2003年,在中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这种传染病传播力强,致死率高,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恐慌,也让全国上下感受到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带来的“短板效应”。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共造成损失179亿美元,影响GDP0.8个百分点,。中国政府从2003年4月开始到2003年底,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129项,重建或整修了大量的基层防疫站,在北京小汤山迅速修建了一所三甲医院专门用于防治传染病,全民动员,迅速控制住了非典疫情。在此过程中,卫生事业领域的疾病(传染病)控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
(六)社会组织建设指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当中的“社会协同”,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组织的协同。社会组织的协同,要建立在社会组织具有能够承担“协同”任务的能力和素质。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过硬的社会组织队伍,在改革开放之后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从

图 5中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三十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又有发展重点上的差异。第一阶段发展迅速,但相对无序,第二阶段严格管理,第三阶段的规范发展和引导培育等。

第一个阶段,社会组织的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随之进行了调整。政府机构的精简与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市场的激烈竞争呼唤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这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些都促使社会团体大量涌现。但是在这个时期,社会组织的成立要么是属于自发成立,无序发展,游离于政府体系之外;要么是政府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审批成立,仅仅服从于本部门的利益。这个时期的社会组织从素质上来说,属于最低的阶段,但是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比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社会组织素质提高的基础。社会组织主要是获取了大量的动员能力,但这种动员能力相对无序。
第二个阶段,即相对的规范发展。这个时期,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世界妇女大会,此后,NGO作为一个重要的术语进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由于2002年前后发生了法轮功事件,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此时的社会组织主要是通过获取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社会合法性来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政府的认同。1997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诉《壹周刊》事件,这一事件是社会组织由于外部质疑所引发,后又经法律手段得以解决的事件。该事件促使整个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内部运作、注重透明度、重视项目的实施效果。
第三阶段,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随着政府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该时期,仅仅依靠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社会合法性等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定位和要求,因此开始重视内部合法性的构建,关注于获取组织形式的合法性和成员认同的合法性。这些社会组织不仅关注外部压力,而且更加重视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重视自身组织建设,使社会组织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观。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可以通过这三个类型的数据来加以表示。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是社会服务事业社会化的具体标志。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承担社会事业的实体单位,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都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活动领域,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家体制包办了社会服务,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运而生,这个过程当中,曾经有过“民办事业单位”的叫法,而且审批权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之后,统计数据才逐渐完备起来,如表4表4所示。
表4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变化表
年份 |
数量 |
1999 |
5901 |
2000 |
22654 |
2001 |
82134 |
2002 |
111212 |
2003 |
124491 |
2004 |
135181 |
2005 |
147637 |
2006 |
161303 |
2007 |
17.2万 |
2008 |
17.4万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数据整理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20151&dictionid=2201&catid=;
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27900&dictionid=2204&catid=)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甚至大于整个社会组织[什么意思?]的增长速度。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教育培训、劳动技能培训、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民政等诸多领域承担了大量的职能,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1999年开始统计以来,从5901家增长到2006年的161303家,其增长速度相当高,基本上处于逐年倍增的趋势。而这个趋势,也反映了社会事业不断社会化的进程。是社会建设领域的又一重大成就。
四、小结
本研究在社会建设成就衡量标准的选取方面,主要关注了相对可以清晰描述的定量因素和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执行效果,在这些领域,也只考察了一些关键的因素,只对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等六个领域的进行了分析。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进程,不仅有成就,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教育领域,曾经出现过“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就业领域,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90年代曾经出现过没有就业增长的经济增长的现象;在医疗改革中,也有过“医疗市场化”的取向;而在社会保障领域,也存在着为了追求GDP的发展,过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忽视劳动者保护的情况;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曾经强调了先富,但却没有完善的机制保障先富带动后富;在社会组织领域存在着曾经存在“重审批、轻监管” “重管理,轻培育”等倾向。但是这些问题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且,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任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建设之路,刚刚开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